中華五千年的華夏文化,蘊含著各式各樣的歷史文化,國外有金字塔,有眾多歷史文化事跡,但我們中國歷史文化更源遠流長,今天我們就來講述一位全國著名的藝術雕刻大師劉能風。
自有人類開始,在懸崖崖壁上就出現了石器、鐵器等留下的眾多痕跡,說不清楚古老原始的意思,但是他們一定有他們的真實寫照和故事,隨著數千萬年人類不斷進化,不斷改變,科學演變出今日的能工巧匠,這匠心獨具的鏗鏘之聲,在當代石刻工匠的手中得到延續(xù)。今年六十一歲的劉能風是重慶大足石刻技藝第十六代傳承人,與石頭為伴43年之久,逾花甲的劉能風身形高大瘦削,藝術家氣質的長發(fā)自然向后梳攏,半蓋住耳朵,兩鬢已經開始斑白,在他的精工細雕下,普通的石頭變成精美的工藝品,一雙纖細十指演繹著他的人生故事……
“我準備再干10年,20年,干到我干不動為止,一直堅守把石雕藝術傳承下去,并把它發(fā)揚光大。”他們用鋒利的刻刀在演繹著人生的理想和對石刻藝術的追求詮釋了又一代“匠人”的精神。
重慶大足區(qū)城南街道的四合院里,61歲的劉能風坐在小凳子上,左手拿鏨子,右手拿著小鐵錘,神情專注地對著一塊30厘米高的石頭叮叮當當地敲。
鏨子之下,石頭碎屑四處飛濺,一個模樣調皮、笑容可掬的圓頭小沙彌呼之欲出。劉能風身后不遠處,徒弟周剛戴著防塵口罩,正用尖銳的鉆子輕輕打磨一個千手觀音石雕的指甲蓋。千手觀音石雕大部分已經完工,幾十只形態(tài)各異的巨手在一個正方形的石盤上呈扇形展開,而這個指甲蓋足有常人的五倍那么大。
在院子里,類似的各種石雕俯拾皆是,高的有四五米高,矮的幾十厘米,造像有各種佛教人物,也有現代雕塑,品類繁多,每個造像都栩栩如生,讓人目不暇接。
這里是劉能風的工作室,也是石刻藝術品公司的工作場地。40多年前,劉能風從這里起步,到今天成為全國著名工藝美術石雕大師。
“石雕是一個考技術和耐心的行業(yè),慢工出細活。”劉能風停下鏨子說,雕刻一個30厘米高的小沙彌,一個成熟的石雕師傅最快也需要30天才能完成,賣價可以達到一萬元以上。
作為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品公司的總經理,劉能風現在更多的是提供技術指導,雕刻一般都是幾個得力高徒動手:“他們都很不錯,現在都是市級石雕大師了,比我當年起步時強了不知多少倍,”劉能風如是說。
的確,當初闖入石雕行業(yè)的劉能風是一個對石雕一無所知的異類。
劉能風1957年出生在重慶大足,是家中長子。他的少年時代是在饑餓中度過的,小學讀到三年級又遭遇“文革”,學業(yè)中斷。13歲開始,為了生活,劉能風開始學做生意,開始支撐起整個家。1981年3月,大足石刻(寶頂、北山)旅游區(qū)正式對外開放,湮沒無聞近千年的大足石刻終于走出“深閨”,精美的雕塑、神奇的文明一下吸引和傾倒了中外客人,每年數萬港澳臺同胞和外國友人來到大足參觀。
伴隨著越來越多參觀者的到來,旅游成了一個熱門行業(yè)。那年秋天,一位民間雕刻藝人來到重慶大足北山,利用當地的白沙石仿制大足石刻佛像出售,“一個小小石像竟能賣30塊,這可是幾百斤糧食的價錢,劉能風心動了。家境極端貧困的他不顧家人反對,易燃拿起雕刻刀,悄悄學起了雕刻……
劉能風說,雖然自己從未學過美術和雕刻,但家就在北山石刻風景區(qū)旁邊,小時候和小伙伴玩耍都在石刻景區(qū),里面的每一個石刻塑像幾乎爛熟于心。
盡管如此,劉能風的第一批石雕作品依然失敗了。他痛下決心,將自己關在屋內一個月不出門,刻苦鉆研雕刻技術,又四處拜師學藝。1983年,劉能風通過刻苦鉆研學習和摸索,終于成了重慶大足石刻景區(qū)民間石雕藝人中的佼佼者。
1984年7月,趁著大足石刻旅游淡季,劉能風和兩位同行商量,帶上各自的石雕作品出去闖蕩一下。三人第一站來到了天下聞名的旅游勝地杭州。
半個月過去了,三人一件作品都沒有賣出去,同行先行回家,劉能風不信邪,決定去廣西桂林看看。在桂林,劉能風時來運轉,他的石雕作品大受歡迎,還幸運地遇到了重慶市城市雕塑辦公室主任袁友河和四川美院雕塑工廠廠長舒湘渝。兩人在桂林出差,閑逛偶遇重慶口音的劉能風在賣石雕。兩人發(fā)現劉能風對石雕很有天賦,當即決定讓劉能風到四川美院的雕塑工廠上班,。
1984年國慶節(jié),劉能風告別妻兒,正式到四川美院雕塑工廠上班,成了一名石雕技工,翻開了人生的新篇章……
與他同時報到的,還有雕塑工廠從全國各地物色來的13名石雕高手,劉能風是文化最低、基礎最差,但最努力的一個。
在高手云集、名家薈萃的雕塑工廠,劉能風如魚得水,在名師指導下迅速成長,這一干就是6年。6年里,劉能風跟隨川美院長葉毓山等雕塑大師奔赴全國各地,先后參加了重慶市《歌樂山烈士紀念碑》、兩路口《賀龍同志與運動員》《江竹筠烈士像》以及廣西、云南、黑龍江、四川等地的大中型城市雕塑的制作。劉能風以其嫻熟的技法、精湛的技藝受到專家和同行的贊美和好評。
1992年,劉能風家鄉(xiāng)重慶大足為了發(fā)展旅游,創(chuàng)辦了一家大足石刻藝術品公司,準備大力發(fā)展石刻旅游工藝品,家鄉(xiāng)領導親自盛情邀請劉能風回家鄉(xiāng)發(fā)展,把大足石刻的技藝發(fā)揚光大。
劉能風說:“是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給了我機會,讓我從一個農民成為了石雕技師,我理所當然要回報家鄉(xiāng)。”劉能風辭別四川美院,回到了家鄉(xiāng)大足。當年10月,劉能風以每年上交4000元的價格,對屬于集體性質的大足石刻藝術品公司實行了承包經營。此時,大足石雕工藝品經過10多年的發(fā)展,規(guī)模不斷壯大,鼎盛時期,全縣從事雕刻的工匠、經銷商達到2萬多人,但技術一直提高緩慢,作品并不精細,只能充當紀念品,不能成為工藝品。
劉能風立即招募了10多名有石工基礎的農民,專門租用了一塊場地供大家訓練,將自己在四川美院雕塑工廠學到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傾囊傳授。
在他的嚴格要求下,工人們的第一批產品出爐,他隨后將這批石雕作品送到重慶各大賓館、商場和工藝品店代銷,結果不到一個月,就銷售一空。
劉能風還創(chuàng)新發(fā)現了一種專門用于雕刻的石材——紫袍玉。1993年,由劉能風首先開發(fā)、研制、生產的紫袍玉石雕,因為純手工精雕細琢,成為獨特的旅游紀念品、珍稀的收藏工藝品、高品位的饋贈禮品,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及臺灣、香港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在劉能風的帶領下,大足專營紫袍玉工藝品的公司、合作社、專賣店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事石雕的人員最頂峰時達到10萬人。1994年,劉能風因精湛的石雕技藝和為發(fā)展石雕生產做出的獨特貢獻,被重慶市文化局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
依托大足石刻巨大的藝術創(chuàng)作資源,劉能風的作品開始嶄露頭角。2000年,在首屆重慶市旅游商品新產品設計開發(fā)大賽上,劉能風選送的紫袍玉石雕獲得一等獎;2002年,在首屆中國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上,劉能風的作品榮獲金獎;2006年,在第三屆中華民間藝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并多次被重慶市委、市政府作為禮品,贈送給國際友人。
隨著大足石雕藝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也反過來促進了大足石刻的旅游發(fā)展。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除了小型的石雕,劉能風還涉足大型石雕。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首次在中國的昆明舉行,劉能風1∶1原樣仿刻的文殊、普賢、媚態(tài)觀音三尊大型石雕代表重慶參展,結果獲得室外單項設計制作大獎,一舉全國出名。
2006年的沈陽園博會、2010年的上海園博會,劉能風的大型石雕均代表重慶民間工藝品參展。。
劉能風的作品不僅在國內聲名遠揚,他創(chuàng)作或指導雕刻的作品還“漂洋過海”到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劉能風還曾兩度應邀到美國西雅圖表演石刻技藝。
獲評全國工藝美術大師
伴隨著技術和產品的成熟,榮譽也接踵而至。2004年,他被表彰為重慶市十大杰出技術能手,獲得了國家農業(yè)部授予的“農民高級技師”職稱,重慶市民間藝術大師等稱號,還先后被評為重慶工藝美術大師、聯合國教科委民間工藝美術家。
2009年,大足石雕被重慶市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劉能風被正式命名為大足石雕第十六代非遺傳承人;2010年,劉能風設計制作的漢白玉佛頭在“第三屆中華民族藝術珍品節(jié)”上被國家文物局、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評為“中華民族藝術珍品”;2016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評選為第一屆中國工藝美術行業(yè)大師;2017年10月,劉能風應邀參加了第十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術精品博覽會。劉能風親自設計和制作的紫袍玉——觀音系列作品,經過專家組層層評選,最終獲得2017“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同年11月,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基金會主辦、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承辦的首批“大國非遺工匠”認定申報工作正式啟動。經過一個月的公開報名和嚴格審核,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正式公布首批“大國非遺工匠”認定名單,劉能風獲此殊榮。同時很多藝術家,文藝界,文化界,演員,歌唱家等都收藏了劉能風的精美作品。
在劉能風的院子里,記者看到這件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的千手觀音復制品,只見一塊一米見方的紫袍玉石板上,劉能風完整地復刻了大足石刻的瑰寶“千手觀音佛像”,作品精細美觀,層次清晰,石頭天然的紫色和褐色設計精巧,各個細節(jié)豐富得驚人。
近日,2018第四屆全國石雕石刻設計評選大賽頒獎典禮在中國(安順)石材城舉行。組委會共征集到報名作品400余件,擇優(yōu)展出實物作品260件,重慶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大足石雕工程師劉能風雕刻的《千手觀音》作品榮獲第四屆全國石雕石刻設計大賽金獎。
如今,在他的培養(yǎng)下,弟子中已經有多位獲評為石雕大師,弟子蔣根華更是成了他的接班人,也是重慶大足石刻第十七代非遺傳承人。“我會把我所有的技術和經驗傳承給他們,讓石刻石雕技術代代相傳下去。”
驀然回首,幾十年來劉能風都記不得自己到底獲得大小獎項多少次了,但是他并不驕傲,并不自滿,,有句話叫“軍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他憨實靦腆的告訴記者我得到的這些殊榮都離不開國家離不開政府的培養(yǎng)和大力支持才有我的今天,常言說學習無盡止,今后將以榮獲全國金獎為契機,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zhàn),付出新努力,大力弘揚石雕石刻界工匠精神,竭盡全力推動石雕石刻行業(yè)的發(fā)展貢獻民族力量。劉能風依然實實在在的用雙手雕刻著藝術人生……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