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功之路有千萬條
——淺談當下教育問題及建議之三十八
劉慶坤
筆者本文所要聊的這個話題,也許有的讀者認為是多此一舉,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是在孩子教育上,好多家長卻難以自覺落實,反而是使上渾身解數(shù),也要讓孩子考上家長自己眼中心儀的大學。如此思想與做法,累壞了孩子,也累壞了自己,往往是出力不討好,至少是與家長的期望相差甚遠。
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孩子背負著沉重的學習負擔,壓得好多孩子喘不過氣,壓得不少孩子厭學逃學,壓得部分孩子成為問題生,壓得個別孩子走向極端;家長恨鐵不成鋼,埋怨孩子不爭氣,對學校與老師說三道四,讓孩子拼命上課外補習班,增加家庭經(jīng)濟負擔(富人自然是無所謂);學校與老師只顧得埋頭抓書本教育,輕視全面的智育,更忽視其它“四育”的教育,而片面追求升學率(考試成績);明的暗的補習班多如牛毛,成了難于治理的頑癥,成了一個不當利益共同體;社會上普遍追求所謂的優(yōu)質(zhì)教育,對當下的教育怨聲載道,抱怨現(xiàn)在的教育走向了斜路,等等。這些問題制約了孩子的自由快樂健康全面成長,制約了家庭經(jīng)濟的改善,制約了教育本質(zhì)的回歸,制約了我們的發(fā)展后勁。
造成這一不好局面的原因很多,而家長、老師、學校與社會沒有普遍樹立正確的孩子成才觀則是一個主要原因。古人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西方諺語云“條條道路通羅馬”。這是上千年前古人都明白的道理,而到了當下的我們現(xiàn)實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考大學。因而當下的家長大多有一個共同認識:孩子只有考上大學,尤其是考上理想的大學,才能前途一片光明,反之則孩子前途暗淡,只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實際上早已不是獨木橋(升學率已達50%),而是寬廣的讀書考學大道,只是有不少孩子不適應而矣。
其實,當下的教育培養(yǎng)出的孩子比較普遍地存在著高分低能的問題,就是名校畢業(yè)的大學生也有失業(yè)的,也有啃老的,也有送外賣的,還有幾乎一事無成的。而沒有考上大學,也就是高中畢業(yè)的,甚至僅僅只是初中畢業(yè)的孩子,照樣可以憑著自己的付出與智慧,很好的養(yǎng)家糊口,可以走南闖北地打拼,干出一番事業(yè),可以風風火火走四方,從而到達成功的彼岸。
我所認識的低學歷年輕人中有不少人干得很好,而且不比大學生、碩士生與博士生干得差,關(guān)鍵是要看孩子的綜合素質(zhì)與綜合能力,或者看孩子是否真的學有所成。這個“學”是廣義的學習,是方方面面的學習(包括領悟與踐行),是活到老學到老。
現(xiàn)在應該已經(jīng)30多歲的李瑞杰的父親是筆者大學的同班同學,初中畢業(yè)后,父母怎么勸,李瑞杰都不愿意上學了,父母問他將來準備干什么,他說想學按摩,父母隨了他的心愿。他只身一人去沿海城市報名學了按摩技術(shù),然后自己在寧波開了一家按摩店,生意干得風生水起,并購房定居下來。
翟海生是筆者高中同學的兒子,他高二沒有上完,就不愿讀書了,為此父子二人關(guān)系劍拔弩張,一次筆者同學逼著他去上學,他竟然氣惱地拿起菜刀,威脅要砍父親。父親問他:“我是當年考上學,才有了現(xiàn)在的工作,你現(xiàn)在不上學,將來能干什么?”他理直氣壯地回答父親:“我一不偷二不搶,能養(yǎng)活自己?!焙芸焖麍罅藦N師培訓班,并自己開了一家小飯店,雖然辛苦,但是收入不錯,目前生活很安逸。
筆者有一位同事,她與其丈夫都是大學畢業(yè)走向工作崗位的,其女兒李然然是1996年出生的,他們夫妻二人對女兒寄予厚望,希望女兒能超過他們,考上一本大學。李然然上到高三時,成績跟不上了,而且考試時不能正常發(fā)揮,第一年沒能考上本科,復習一年也沒有達本科分數(shù)線,他們動員女兒再復習一年,女兒說什么都不愿意再復習,不得不上了一所大專。畢業(yè)之后,她多處投簡歷,結(jié)果在青島找到一份較理想的工作,月工資挺高的,并在青島定居了。
筆者有一位來自農(nóng)村的朋友姓魏,他當年是高一退的學,原因是家里供不起他讀書,因而他希望自己的獨生兒子能圓自己的大學夢。他托關(guān)系找人,給兒子安排到城里就讀,兒子七年級成績很優(yōu)秀,進入八年級滑坡嚴重,夫妻倆放棄在沿海的不錯收入,趕回來陪伴兒子。2016年,兒子考入一所省示范高中,認為考上本科是十拿九穩(wěn)的事,誰知兒子厭惡了學習,第一年高考成績非常不理想,連公辦大專學校都上不了,第二年才考上一所市級公辦大專學校,因為專業(yè)較好,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又強,一畢業(yè)就被上海的一所通訊公司錄用,第二年就當上負責安徽市場的經(jīng)理,年收入接近20萬元。
宋代詩人陸游詩云:“書中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崩显挾贾v:“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焙⒆拥某晒σ蛩厥嵌喾矫娴模T如知識、勤奮、能力、毅力、社會適應力等。知識又分書本知識、自學知識(技能)與社會知識等,上學時學的多是書本知識,成功之路千萬條,培養(yǎng)孩子全面健康成長與成才更重要。
我們古人早就有不斷求索的精神與行動,求索個人與家庭之路,求索家族興盛之路,求索社會變革之路,求索民族與國家發(fā)展之路。我們求索什么?最現(xiàn)實的是,我們的父母應該聯(lián)系自己的當年經(jīng)歷與工作經(jīng)驗、人生閱歷、社會走向與國家需求,早早地全面科學合理“求索”孩子的當下學習與未來發(fā)展,陪伴孩子更合理地走好十八歲之前的人生之路。
以上幾位孩子的求學經(jīng)歷與工作經(jīng)歷告訴我們:“條條大路通羅馬”,孩子成才之路千萬條。再說,古人早就告誡我們“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當牛馬?!碧婧⒆涌紤]太多,自己過得累,孩子大多也會生活得累,而且往往是父母出力不討好,甚至是好心辦壞事。
而最近數(shù)年,在普通家庭里,反而出現(xiàn)了不怎么支持孩子讀書的風氣,讓孩子初中或高中畢業(yè)就出去打工掙錢。這種風氣對其中愿意讀書的孩子是不公道的,也應該是家長的無奈之舉,因為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實在是太高,家長不愿意出或出不起。這個問題至少不利于底層部分想讀書的孩子更好地成才,更好地服務社會與國家,也助長了階層的固化,應該引起我們決策層的注意。
總之,我們家長從孩子幼年起,把孩子培養(yǎng)成綜合素質(zhì)高的人,給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好性格、好品質(zhì)、好行為,要比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所謂的“讀書之才”(成功考上大學)更重要。
拋棄外在我們難以克服的因素,孩子成功之路千萬條,就看誰把孩子從小培養(yǎng)得好,就看孩子的綜合能力底與高,就看孩子的修行差與好,就看個人行動的多與少(對與錯)。
(作者:劉慶坤,省作協(xié)會員,公開發(fā)表文學作品近70篇,出版有散文集《少兒好時光》。另外,創(chuàng)作有與之同題材的六部作品集、兩部劇本待出版或拍攝,真誠希望關(guān)心當下孩子教育與成長的出版社、影視拍攝公司與筆者聯(lián)系,手機:13705583779。)
支付寶轉(zhuǎn)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zhuǎn)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